主页 > 言情小说 >

言情热门小说:《农家童养媳》作者:湘妃竹丨穿越种田文

2025-04-06

《红楼梦》虽然只有八十回,但通过判词我们可知:黛玉泪尽早逝,宝钗嫁给宝玉!很多读者因为宝黛不能结合意难平。

其实书中很多细节暗示和情节设计表明:贾宝玉和林黛玉早有木石前盟的婚约,八十回后很可能订过婚!薛宝钗只是续弦。

贾母为首支持,贾政对林黛玉认可欣赏,王熙凤日常打趣黛玉像妯娌相处,就连贾琏的小厮兴儿也知道宝二爷的妻子必然是林姑娘无疑……古代大家闺秀的名节头等重要,如果没有婚姻倾向,长辈不会撮合,中下层的人也断然不敢随便带节奏。

宝黛婚事可能早有契约,木石前盟还是林家占主导地位

绛珠仙子化身林黛玉降落凡尘还泪,在她三岁那年,茫茫大士化身癞头和尚来看望,说要度化她出家,其实就是来给黛玉的一生下预言的。

和尚说:既舍不得他,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林如海不舍得把黛玉舍入空门,但是他未必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否则他都不可能让和尚进门,说这些疯话了。

所以,当贾敏过世之后,林如海一开始并没有打算送黛玉进贾府去。

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这段说得很清楚,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特意把贾雨村留下了。贾敏过世之后,林黛玉一边守孝一边跟着贾雨村读书,但是因为思念母亲哀伤过度,生病了所以贾雨村才又放假出来闲逛。

那么为啥林如海又突然改变主意,安排黛玉进京投奔贾母了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林如海无心续弦,林黛玉作为大家闺秀没有身份高的女性长辈教养,以后会影响婚嫁。

但这绝不是主要原因,林家是勋贵之后,书香门第,也有许多教养嬷嬷,黛玉的家风家教都是有保障的。古代像林如海这样的官宦鳏夫老父亲教养女儿的案例不在少数,长大后也是知书达理,照样匹配名门,谈婚论嫁,并不会怎么掉价。

比如《十二楼》中的詹乡绅,女儿娴娴自幼丧母,都是养娘抚育。詹公不肯轻易许配,因有儿子在朝,要他在仕籍里面选一个青年未娶的,好等女儿受现成封诰。

《怜香伴》中的曹进士,也是早年丧妻,独自抚养女儿曹语花,找女婿的时候也是心气很高,千挑万选才选中了二甲进士石坚

那么,林如海安排林黛玉进京城投奔贾母,就必然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对于一个中年丧妻,身子骨不太好,又爱女如命的老父亲来说,实在没什么比给林黛玉安排未来的人生更重要了。

贾母专门派了大船和仆妇丫鬟千里迢迢来接林黛玉,就是势在必得的样子。显然她是早跟林如海达成了协议,很可能是这样的:贾母收养林黛玉,将来让她嫁给宝玉为妻,延续贾府和林家的姻亲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木是林黛玉,石是贾宝玉,前盟是相对后来的金玉良缘而言的,说明宝黛的婚约在先

而且是木石而不是石木,说明林家在这桩婚事中占据上风和主动地位,宝玉才是被选择的那一个。

林如海完全没有理由拒绝这桩婚事,不仅是贾府需要林如海在朝廷中的助益,林如海也需要贾府的人脉支持,他再续弦,未必能找到比贾府更好的岳家,对他的事业没帮助。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林如海作为盐政的工作压力很大,风险也很高,他带着林黛玉在身边,的确不能比贾母照料的更细致。

只要林入海活着,他的仕途简直前途无量,按照贾母贾政给宝玉安排仕途科举的人生规划,宝黛的婚事只有贾府上赶着求林家的份儿。就算宝玉没出息,林如海做主给黛玉另择佳婿也完全没问题,贾府断然没有阻拦的道理。

综合考虑,林如海才愿意送黛玉进贾府,探花郎巡盐御史的小算盘打的比贾母更精明。只可惜他死的太早了。

贾母努力撮合宝黛婚事,林如海死后黛玉成为宝玉头号备胎

因为林如海仕途得意,贾府在宝黛婚事上不占据主动权。所以贾母才主动派人来接黛玉,并且在黛玉初次进贾府之后,拼命的撮合宝黛。

贾母作为大家闺秀出身的贵夫人,她绝不可能不知道男女大防这件事。就算宝玉和三春自家姊妹一起养在内帷没妨碍,那么他和黛玉是姑表姊妹,连袭人都知道不合适,贾母能不知道吗?

但是贾母偏偏就把宝黛一起养在膝下,黛玉初入贾府才六岁,宝玉才七岁,住在碧纱窗内外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后来渐渐大了,两人还是都住在贾母院里做近邻,搬入大观园还是近邻,这就更加不可思议。

就算贾母是个老糊涂,那么贾政这个端方君子,元春这个贤孝才德的贵妃难道都不懂事儿?那是不可能的,合理的解释就是:除了贾母,贾政和元春也都支持宝黛的婚事。

就算林如海去世之后,林黛玉成了孤女,但是她高贵清贵的出身不会改变,依然是宝玉的头号备胎。本来史湘云的条件比黛玉好,但是史家不愿跟贾府联姻,吓得赶紧给湘云订了婚。

黛玉进贾府那天,宝玉说面熟,贾母说: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这就是贾母的心声,她从一开始就期盼着宝玉和黛玉能相处融洽,不要小看和睦这个词,古代专用来指代家庭亲属和夫妻关系亲密。

贾母对宝黛二人一开始的期许和后来的两个玉儿并提,以及指代情人的小冤家都一个意思,带着婚配的含义。

就连宝玉给黛玉取表字,贾母也没有觉得有啥不对,可是古代女子的表字,只有许嫁的时候才能取,《礼记》有云:女子十五笄而字。

这些大家闺秀的表字,除了订婚时父母给取,也只能婚后丈夫给取。这里是作者的小心机,其实黛玉进贾府,就隐含了婚约的意思。

黛玉和宝玉年龄渐长,在贾母的支持下,培养起深厚的感情: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这样两个人将来谈婚论嫁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就算宝玉没出息,考不上举人进士,只要黛玉本人愿意,跟林如海撒个娇,林如海也不得不同意。这就是贾母的老谋深算之处,先搞定了黛玉本人,就让贾府在联姻中的地位被动便主动了。

只可惜林如海死的太早了,贾母的如意算盘也落空了。但黛玉依然是贾母手中的一张王牌,宝玉如果能找到更高出身的大家闺秀为妻,黛玉可以作为贾府养女高嫁联姻;如果宝玉没出息找不到好媳妇,黛玉就是宝玉的头号备胎。

贾政对林黛玉喜爱认可,王熙凤和林黛玉的相处模式不像姑嫂像妯娌

古代讲究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贾母在清虚观打醮、宝琴提亲等几次宣示自己对宝玉的婚事有决定权,薛姨妈和贾府小厮等也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贾政和王夫人对宝玉的婚事也有很大的话语权。

贾政对贾母极为孝顺,和林如海贾敏关系很好,他对林黛玉也非常的喜爱认可。否则林黛玉在读《西厢记》威胁宝玉要告状的时候,不会脱口而出说:我告诉舅舅去!

贾政对黛玉的喜爱,对宝黛婚事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细节。

1、黛玉入住的潇湘馆,是贾政评价最高的院子: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而且他说完了还看着宝玉。这就很意味深长,后来林黛玉选择潇湘馆,把屋子布置成贵公子的书房一般高级,正合了贾政对宝玉的期许。

2、宝玉给自己的居住的怡红院,题匾额红香绿玉,红就是怡红公子,绛洞花主贾宝玉,绿玉就是林黛玉,贾政虽然嘴上谦辞,其实是默许的。

3、林黛玉给大观园拟题的匾额,包括凹晶馆,凸碧堂等等,贾政大为赞赏,黛玉这样跟湘云说: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这就是贾政对黛玉的认可

贾政虽然是个封建大家长,但是他并不是追名逐利的禄蠹。他对宝玉读书方面的期许,既包含了对功名的追求,也包含了在诗书文化方面的期待。包括贾政对贾雨村的喜爱,也是看重贾雨村擅长吟诗作对,而不是因为贾雨村会钻营仕途经济。

贾政和林如海其实是很相似的人,虽然都读圣贤书入仕为官,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诗书文化的风雅追求。贾政欣赏林黛玉是很正常的。

贾元春后来也赞同黛玉给宝玉做头号备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贾元春是知道的,潇湘馆的匾额是有凤来仪,而宝玉是贾府的活龙,黛玉就是从江南来的凤,这都是作者打的玄机。

元春端午节赐礼其实很无厘头,多半是王夫人搞鬼,元春就算不想让宝玉娶黛玉,也绝不会选没落商贾之女薛宝钗,这是一个贵妃的基础政治修养。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管家媳妇,八面玲珑专业奉承贾母的人,她和林黛玉的相处模式,以及对宝黛的多次公开打趣,也说明她从贾母那边得到了指令,宝玉和黛玉将来很大可能时要结婚的。

书中比较明显的一次就是王熙凤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古代茶叶,又称茶礼,是婚嫁聘礼中重要部分,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中有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注意,这个地方要划个重点。请记住这个茶叶!可能关系着林黛玉的结局命运。

先说王熙凤说完这个之后,林黛玉和宝玉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黛玉是脸红了,骂王熙凤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然后抬脚就走,简直就是待嫁女被戳穿了心事害羞的样子。

王熙凤又指着宝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里再次说明,宝黛的婚事中,原本是宝玉配不上林黛玉的,林家的家私门第都不俗。

宝玉反应是只听着,并没有任何否认,心里大概乐开花了。他在众人离开的时候单独叫住了黛玉道: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凤姐把黛玉推给了宝玉,带着大家走了。

这里说明宝玉和黛玉对彼此的婚约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的,要不然王熙凤都公开打趣了,宝玉根本不敢叫住黛玉,黛玉也不敢这样留下。

言情热门小说:《农家童养媳》作者:湘妃竹丨穿越种田文

面对王熙凤的话,所有人也都没觉得有啥不对劲。李纨说王熙凤诙谐,也没有责怪她胡说八道的意思,只是夸她风趣。

王熙凤和林黛玉这一对姑嫂的相处模式 ,和任何一位小姑子都不一样。按理说姑娘是娇客,尤其是林黛玉作为贾府养女,敏感傲娇,又是贾母的心头肉。王熙凤应该对她比对探春更敬让三分才是。

可是王熙凤跟林黛玉之间嘻哈打趣,简直比尤氏、李纨这些妯娌差不多。如果王熙凤没有从贾母那边得到准信儿,她绝不敢这样对待林黛玉。

王熙凤甚至让林黛玉看贾府的账本,她送茶叶说的还找林黛玉有事,就是抓林黛玉这个有文化的帮她处理一些家务事,她对黛玉管家能力评价也很高,认为黛玉是个好的,只是身体弱。

这也是为啥林黛玉从来不管家,却知道贾府入不敷出,后手不接的原因。王熙凤根本没拿黛玉当外人,一方面教黛玉管家理事,是帮贾母培养黛玉的能力,另一方面,凤姐巴不得黛玉能嫁给宝玉,这样黛玉肯定是不会和她争夺管家权的。

关于宝黛和王熙凤之间的互动,还有一次非常明显。那就是黛玉在元宵夜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王熙凤和贾母赶紧忙着打掩护。难道黛玉六岁的时候就懂男女大防,如今却不懂了吗?其实不过是她年龄大了,见婚事阻力太多,故意要宣示主权罢了。

王熙凤的丈夫贾琏更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婚约,因为他是帮林如海处理后事的人。贾母派他护送黛玉往返,就是让他帮忙把林家的家产转移到贾府来。

所以贾琏中途派了一个小厮回来取冬天的大毛衣服,是他买不起皮草大衣吗?怎么可能呢!所谓讨老太太示下就是来给贾母汇报情况的,林如海临终前必然对遗产分配和黛玉的终身有交代,都要靠贾琏传递给贾母。

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宝玉将来的媳妇一定是黛玉,如果不是跟着主子得了准信儿,可不敢胡说八道。

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宝玉和黛玉八十回后订婚可能性很大,作者通过三个细节疯狂暗示

1、宝玉和黛玉喝合欢酒,宝钗自己过来接着喝了一杯。

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

合欢是啥意思就不用解释了吧,黛玉吃了一口宝玉送来合欢酒,说明两个人订婚的可能性非常大。宝钗在黛玉之后,自己上来喝了宝玉的合欢酒,很可能意味着她上赶着嫁给宝玉做续弦。

2、宝玉娶续弦,在书中通过藕官菂官和蕊官的故事早有预演

菂官和藕官是小旦和小生,两人爱的爱缠绵悱恻,情深意重。菂官死了,藕官虽然怀念她,却也和补了的蕊官一起做戏。

藕官是分给黛玉的小戏子,菂官虽然死了,但是菂是莲子的意思,而黛玉是水芙蓉,就是莲花。莲花、莲子和莲藕是一体的,菂官映射的就是黛玉的命运。

藕官还发布了一番关于死了原配再续弦的言论,并且得到了宝玉的深刻认同。

……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

作者通过这一节故事,在跟读者疯狂暗示宝玉和黛玉的婚约后来履行了,他俩订过婚!但是黛玉早逝,宝玉续弦了宝钗。否则黛玉不能算原配,宝钗也不能算续弦。

3、香菱和宝玉的夫妻蕙与并蒂莲,暗示黛玉的命运与甄英莲殊途同归

香菱,原名甄英莲,位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与正册之冠林黛玉遥相呼应。

甄英莲和林黛玉都是姑苏女子,都是相似的容貌,都有才情爱作诗,都有呆性。就连父亲也都是一样神仙一流的人品,她们还都跟贾雨村有牵连。

甄英莲就是林黛玉的分身之一,她的命运很可能就是林黛玉命运的预演。

甄英莲和冯渊有过短暂的互相中意,冯渊约定了三日后迎娶英莲进门,其实就相当于订婚。但是冒出来薛蟠这个呆霸王横刀夺爱,英莲最终死在薛家。

林黛玉和宝玉很可能早有婚约,后来贾母也给他们坐定了婚事。但是贾府抄家,贾母去世,都可能导致宝黛的婚事耽误。一旦发生这两件事,黛玉的命运就很难说了,和宝玉的婚事再难如意了。

宝玉的通灵玉上写着三个作用: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头一件事已经应验,就是赵姨娘收买马道婆魔魇宝玉和凤姐,癞头和尚来唤醒通灵玉,解除了危机。

第二件事是疗冤疾,冤可以理解为情感上的带来的伤害。因为《红楼梦》中的男女情爱,都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称之为冤孽,宝玉也会有冯渊(逢冤)的同样遭遇,黛玉也是宝玉盖章认定的小冤家。

紫鹃试玉,宝玉死了一半,黛玉如果真的死了,宝玉很可能跟着也死一次,通灵玉又救了宝玉一次。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上面王熙凤说的茶叶,王熙凤给很多人都送了茶叶,只有林黛玉吃着好,这茶叶虽然是贾府的名义送出去的,却是暹罗国进贡的。

所以,历来很多读红楼的前辈们猜测解读林黛玉会被当作和亲棋子,远嫁暹罗,其实也是有依据的,别忘了黛玉还是潇湘妃子呢!但为啥又是探春远嫁做了王妃呢?我认为应该是黛玉没嫁出去就泪尽而逝了,探春是后来顶上去的。

林黛玉的结局很可能是被贾雨村坑了,比如贾雨村为了给权贵献殷勤,把林黛玉推荐出来,给权贵做侧室。别忘了贾雨村可是林黛玉的老师,比跟甄英莲关系更紧密,所以坑的也只能更狠。

贾雨村曾帮贾赦弄石呆子的湘妃竹扇子,湘妃竹扇子就是映射林黛玉,石呆子就是宝玉。黛玉被抢夺,宝玉不知是死是活。

再说回宝玉和香菱还有一个细节,香菱拿了夫妻蕙,宝玉拿了并蒂莲,两人斗草。结果就是宝玉亲手挖坑,把香菱的蕙和他的莲给埋在一处了。

此处再次用莲来暗示黛玉。作者很可能是想借此告诉读者,宝玉和黛玉早有婚约,后来也订婚了,这才算做了一对并蒂莲,只可惜黛玉和香菱殊途同归了。

宝玉和黛玉早有婚约,贾母却不能轻易给他们订婚完婚!

综上所述,《红楼梦》虽然只有前八十回,但是通过这么多书中的细节来看,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与婚姻结局,应该没有影视剧和续书中展现的那么简单,两人很可能早有婚约,并且后来订过婚。

其实,就连薛姨妈和薛宝钗母女俩也都对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心知肚明:宝钗曾在黛玉为宝玉念佛时打趣过神佛要管黛玉的姻缘;薛姨妈也曾假装要给宝黛说亲四角俱全;薛宝钗在给宝玉绣肚兜的时候,听见宝玉说不要金玉良缘,要木石姻缘!她的表现是怔住了,就是很尴尬的意思。

当然,这就只能显得宝钗更加可恶和尴尬了。早就知道人家宝黛是一对儿,也不怎么喜欢宝玉本人。却为了功名富贵,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想去争取金玉良缘,借贾府的东风。

那么,既然宝玉和黛玉早有婚约,金玉良缘又咄咄逼人,贾母为啥迟迟不给他们订婚呢?

因为除了宝黛的感情之外,大环境里的很多事情发展超出了贾母的预期和掌控:林如海早死,林黛玉联姻价值骤减,王夫人从一开始就厌恶林黛玉,后来更是抬出金玉良缘,用薛宝钗这个没落商贾之女对抗贾母。

更要命的是贾府败落得太快了,林黛玉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贾母为了对抗金玉良缘,拖着大龄姑娘薛宝钗,早就放话出去说宝玉不能早婚。

贾母不仅是宝玉的祖母和黛玉的外祖母,她不是只爱两个玉儿就可以的普通老太太。她既要考虑两个玉儿,还要顾全大局。

如果宝玉能攀上甄家这种豪门望族的三姑娘为妻,自然是比黛玉好很多的,两大家族可以交换很多政治经济利益,互相扶持。

王夫人也越来越嚣张跋扈,争权夺利,和邢夫人贾母等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如果贾母强行做主把黛玉许给宝玉,她能保护黛玉几年呢?等她百年之后,黛玉的小命就拿捏在婆婆王夫人手里了,让黛玉嫁给宝玉真的是为黛玉好吗?

就算王夫人不折磨黛玉,黛玉自己还能支撑多久呢?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宝玉作为未来之星,如果娶了黛玉不久就要丧妻续弦,更不能找到什么好人家的闺女了。

至于,很多读者困惑的问题,贾母为啥不早早公布宝黛婚约,让两个玉儿从小就订婚?其实更好理解,贾母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照顾黛玉,不公开黛玉就是贾府的养女,和三春一样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公开了黛玉就是贾府的童养媳,要天天跟着李纨、王熙凤伺候三层公婆,会受很多委屈。

所以,贾母只有让黛玉和宝玉以兄妹的名义在一起相处长大,才能保障黛玉得到更尊贵的物质生活,并且可以和宝玉享受轻松愉快的自由恋爱。

青松鹤鸣/特约供稿

全网统一ID:南山橘暖读书时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