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言情小说 >

小说推荐:《我的印钞机女友》作者:时镜丨现言甜文,印钞机女律师&畅销书男作家

2025-04-06

本期介绍

预计阅读12分钟

2024年10月,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新作《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中译本出版。这部耗时近三年方才完成的作品,是对1980年村上在《文学界》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小城,及其变幻不定的墙》的第二次重写(第一次重写的成果,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它既弥补了四十年前小说未能单独出版的遗憾,也体现了年届七十的村上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回看村上的创作来时路,他成长于怎样的时代,受到了哪些影响?他的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的消息,又怎样掀起时代的浪潮?请听本期嘉宾施小炜带来的精彩分享。

内容节选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日本社会对村上作品的评价两级分化

郑诗亮

施小炜老师曾翻译的那本《1Q84》在日本刚刚出版的时候,才两个月左右,日本就出了好几部研究专著。从中你会发现,日本学术界对待村上的态度可能是比较严苛。相对的,村上在日本的大众阅读界就非常受欢迎,包括最近他这本新作。哪怕不断有批评家指责他,说他的新作是不是太过重复自己,没有跳出过去的窠臼,但依然有评论指出,在日本出版界萧条的大环境之下,村上的作品只要一出版,就像开了印钞机似的,非常畅销。我们可以谈谈这个现象,为什么针对村上的评价会出现这样一个截然对立的情况?怎么看待村上春树作品的广泛影响力?

施小炜

在日本,对村上春树的评价基本是二分的,有些人非常喜欢他,有些人不但不喜欢他,可能对他还持有比较冷峻的态度。喜欢他的当然不仅仅是一般读者,研究者中有很多人也是比较喜欢他的,甚至把他作为大学里的研究对象,直接开课讨论村上春树。这种情况就发生在早稻田大学,我的母校。我在早稻田大学读大学院的时候,当时有一个研究法则,就是在世的作家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

郑诗亮

对,好像这也是一个比较通行的法则。

施小炜

但后来也是在早稻田大学,率先开了讲座,专门讨论村上春树。

郑诗亮

相当于村上打破了这个研究法则。

施小炜

所以,村上春树作为一个小说家,或者作为一个作家,在日本的地位相当特殊,甚至可以把学界坚持多年的法则都给破坏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跟他写作的风格、追求有关系。大家知道在日本,实际上从明治二三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对立,同时又齐头并进地不断发展。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我觉得都是比较少见的情况。

纯文学这个提法,据我所知,中国之前是没有的,我们之所以会使用这个提法,实际上是受到日本概念的影响。村上春树说得非常明确,他自己追求的文学目标就是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巧妙结合。具体来说,就是把大众文学当作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是文学的外壳,而内容以及思想性却是他自己的类似纯文学的追求。这方面,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只是把眼光投向村上大众文学的通俗表现形态,进而认为他的思想性不足。而我认为,村上是用这样一种表现方式尽量抹去思想的痕迹。为什么要抹去思想的痕迹?就是为了让一般读者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更容易接受。给予村上较高评价的学者,都是看到了他藏在大众文学框架之下的思想性内容。

类似村上春树这种把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结合起来的尝试,在日本的现代文学史上,早年曾经有横光利一。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主将,在日本是一个非常有实验性、取得相当成功的小说家。他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做《纯粹小说论》,主张一种纯粹小说。他给的定义非常明确,既是纯文学,又是通俗小说,最早的尝试可以说是从他这里开始的。到了战后,日本有一个作家叫久米正雄,也是早年相对来说更倾向于纯文学,后来转向大众文学,他在1947年的时候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中间小说,就是介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小说,其实也是一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我觉得健在的作家里面最成功的还是村上春树。

郑诗亮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村上春树实际上来了一个我全都要,既要大众的畅销,又要纯文学的严肃性,而且他做得还相当成功。

施小炜

要做到这样非常不容易,现在看来也确实是相当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我觉得应该给村上春树相当高的评价。

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给村上留下深刻印象

郑诗亮

您提到爵士乐,让我想到村上特别喜欢的一位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他是爵士时代的代表性作家。村上在《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这本随笔里也提到过,他认为日本战后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跟爵士时代是惊人的相似。我也学您,引用一下村上的原文:讴歌前所未有的繁华与奢侈的享乐文化的二十年代的美国一朝土崩瓦解,继之而来的是黑暗滞重的日日夜夜与战争。将两个不同的时代捏在一起在根本上当然是勉强的,但看一下二者经济繁荣的根基之浅和社会的华而不实以及世界财富的分配不均,就不难在二十年代的美国同我们这个时代之间找出许许多多令人不寒而栗的共同点。

这个评语,我当时一读之下,印象就特别深刻。因为我初读《挪威的森林》,是把它当作青春恋爱小说,关注的是里面描述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可是后来重读,我发现它的一个大的背景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就是日本的学生运动——全共斗。而它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之下,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不公平的财富分配,或者特权阶层对年轻人的打压。这些内容,在村上的很多作品也是有反映的,包括村上自己在《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里面也提到过,1968年正是闹学潮的时候,他那时候在读大学,他说:我血气方刚,很多事情让我愤愤不平,有的时候担心右翼学生偷袭我,睡觉的时候枕头下面还放了一把菜刀。

《挪威的森林》里有很多对学生的描写,包括女主角直子去住的疗养院,原型就是村上在早稻田的私立宿舍和敬塾,但村上在这里也就住了半年左右就退校了。大时代的动荡对村上的冲击,以及在他作品当中的反映,我们也可以谈一谈。

施小炜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学生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影响的。当时早稻田大学学生罢课、占据教室,用课桌课椅构筑壁垒,把自己占据的地方称作解放区。他们当时流行的口号叫做造反有理,村上春树正好是这个时代的人,他目睹了很多,您刚才提到右翼学生,其实他也目睹了左派学生的种种行为。他对学生运动的参与并不是很积极,但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在立场上基本是支持那些有改变社会的理想的学生。

郑诗亮

他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学生运动,但他是同情这些热血学生的。

施小炜

参与度不是很高,他有他自己的世界。但在心情、思想上,他是支持这些人的。应该这么说,他最后很失望。追求理想社会、试图改造社会,其实也是日本社会近代以来一直持续的理想,曾经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之奋斗。当然,日本为此走过很大的弯路、错路,包括他们跑到中国来占领中国的土地,在东北建了伪满洲国,有些日本青年跑到伪满洲国,想要实现一种新的社会理想。乍一看似乎他们很有理想,但是这种做法我们中国人是无法接受的:你怎么跑到别人的领土上去做这种实验呢?而且,这只是一批非主流年轻人的想法,真正主流的日本当权者基本不支持这种追求世界大同的想法。这么一种对创造理想社会的追求,在日本近代,与我们中国社会是一样的。

郑诗亮

相当于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趋势和潮流。

施小炜

小说推荐:《我的印钞机女友》作者:时镜丨现言甜文,印钞机女律师&畅销书男作家

我们可以来看看这种趋势在文学上的表现。日本在1920年代出现过普罗文学运动,普罗就是无产阶级,prolétariat。普罗文学是一种相当政治化的文学,它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分配不公,反对贫富差别,是一种革命的文学,包括战后新日本文学会那个流派的文学,也是如此。新日本文学会实际上都是日本共产党领导下的作家,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跟我们中国共产党保持过非常良好的关系,跟苏联共产党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后来渐渐大家分道扬镳。这个流派的作家,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就是推理作家松本清张。松本清张的小说在日本被称为社会派推理小说。为什么叫社会派?就是因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郑诗亮

揭露社会黑暗面。

施小炜

指出社会不平等,揭露社会黑暗面,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实际上都是一种改造社会的理想,这是日本的一个传统。因为村上春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青年,但凡是一个正直的青年,大概都容易朝着这个思想倾向倾斜过去。但到了后来,日本学生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它的象征就是东京大学的安田讲堂被警察机动队攻陷,学生被驱逐而作鸟兽散。整个运动陷入低沉,从此销声匿迹了。

郑诗亮

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新书《以命相搏的青春》,讲的就是您刚刚说的安田讲堂的事情。

施小炜

日本有很多当时的亲历者,写了很多回忆录。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学校本来是罢课的,在那之后,突然有一天复课了,桌椅拆掉了,学生们又回到教室里,把教师们再请回来继续上课。村上春树发现教授点名的时候,下面坐着一排排当年的左翼学生,那些学生运动的领袖规规矩矩坐在哪里,点名的时候清脆嘹亮地回答:到!他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当年罢课是学生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这个决议现在还没撤销,你们这些当时的倡导者,现在居然带头回来复课了,而且还这么规规矩矩的,比其他学生更老实,上面的教师一点名,下面就很积极地回应。

最后,这些内容都被他写进了《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对这样的场景是觉得不可理解的。他就一个人在那边抵制,点名的时候,明明人在场,也故意不回答。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对集体行动、对学生运动产生一种怀疑。这导致他后来写的各种作品中,主人公往往都是独立于某一个集团、某一个组织之外的个体。

郑诗亮

村上的作品当中,主人公始终带有一种跟社会跟集体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这跟村上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经历过的学生运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施小炜

他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村上作品中的性描写是比较干净的

郑诗亮

再提一个问题,就是村上作品当中的爱情观。其实我读村上的小说,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村上特别擅长描写爱情或者纯爱。虽然他作品里有很多性描写,但最后,我感受到的是一些温柔的人和人之间的深刻羁绊和关联。关于新作《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您怎么看待里面对爱,或者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写?它跟村上之前的作品中这种对爱情的深刻刻画有什么区别吗?尤其是里面的主角设定,因为村上特别喜欢写年轻人,但这次小说里的主角年纪也上去了,这对村上在作品中刻画爱会有什么影响?

施小炜

您对他恋爱描写的这种总结我很赞成。比如这部作品里写了一个少年我,从17岁成长到进入40岁,有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的过程里,自然会经历种种男欢女爱的体验,这在生活当中避免不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他最初喜欢上的那个女孩的情感,可以说,他一直为了追求这份情感,牺牲了自己人生当中很大的一部分:他为了见到这个女孩子的本体,现实生活里面在公司里已经比较成功,成为某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也放弃了。他进入那个小城的目的也是为了见突然失踪的初恋女孩子的本体。结果进入小城那个世界之后,发现自己在情感方面一无所得,他在那个小城里待了很长时间,他进入小城的时候大概是三十几岁,一直待到自己四十几岁。他说,失去了那个女孩子之后,他在小城之外的社会里过着一种浑浑噩噩的生活。村上对这些有很具体的描写,男主角结识了一些女孩子,也结交了一些朋友,但始终他挂念着某样东西。最终在有一天突然进入小城那个世界了,发现那个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得到,最终再从那个世界回到现实世界。这么一个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尽管他在生活中会遭遇一些女孩,包括山区小镇里遇到的咖啡店的女老板,两个人最终看来会重新结合,但我觉得他始终在追求一种无望的爱,而且是锲而不舍、念念不忘。这样一种执着或者说沉迷,我觉得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尽管有一些机遇的出现,但男主角心里始终没有放弃最初的情感。

这与村上春树自己的人生是非常相似的。他人生中有没有遭遇其他女孩子我不知道,但是他和阳子夫人自打结婚以来,始终相亲相爱,您也提到,学者川本三郎就说,村上春树没有绯闻,这在日本作家当中,尤其跟战前的作家如太宰治比一比,就太独特了。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只要作家能写出天才的作品,哪怕在情感方面表现得如同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所说的渣男一样,都可以容忍和接受。村上春树一下子把好多作家都打回了原形,就在情感方面他始终如一,这与他作品里那些主人公始终如一地坚持是一样的,比如天吾是如此,青豆是如此,这一次的我也是如此。他对爱情的描写有这么一个特色,始终不变。我作为读者,很欣赏他这种写法。

本期嘉宾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施小炜,日本文学研究者、译者,译有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1Q84》《天黑以后》 《没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礼之年》《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本期提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本期豆列

村上春树 / 早稻田大学 / 高桥阳子 / 淡江大学 / 小森阳一 / 藤井省三 / 横光利一 / 久米正雄 / 全共斗 / 谷崎润一郎 / 山崎丰子 / 河出书房新社 / 中央公论社 / 雷蒙德-钱德勒 / 尼尔-萨达卡 / 菲茨杰拉德 / 普罗文学运动 / 松本清张 / 安田讲堂 / 杰-鲁宾 / 神户大轰炸 / 村上隆 / 关东大地震 / 永井荷风 / 芥川龙之介 / 芥川奖 / 江国香织 / 川本三郎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寻羊冒险记》《且听风吟》《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1Q84》《纯粹小说论》《挪威的森林》《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以命相博的青春》《洗耳倾听 : 村上春树的世界》《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