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少君老师发言
春暖花开的三月天,受北京茶叶总公司彭广义经理邀请,有幸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量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老师以及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邵宛芳教授一起前往北京,参加对北京茶叶总公司珍藏的皇家贡茶——金瓜贡茶的审评。
尽管之前对金瓜贡茶有过一些书面的了解,当要直面这样一个身上写满历史的宝物,不免心存惊喜充满期待。
据史料记载,云南普洱茶列为贡茶始于清代。因茶味、茶性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皇家青睐,被视为珍品。贡茶选料极为考究,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贡茶花色共计八色,即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重团茶以及芽茶、茶膏和饼茶。
北京茶叶总公司此次审评的金瓜贡茶重2418克(2004年曾被审评过),应是史料记载的五斤重团茶。此茶可谓命途多舛:在此之前,昔日的皇家贡茶不知在故宫的深宫大院里度过了多少落寞的岁月之后,虽然贵为贡品,但作为饮品的特性决定了贡茶不能享有其它诸如古瓷字画珠宝玉器之类贡品所享有的尊贵或地位,而只能像弃妇一样被遗忘、冷落。
1964 年,金瓜贡茶与其它紧压茶一起从故宫被清理了出来交予北京茶叶总公司。它们不会想到重见天日之时即是毁灭之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尽管人们对存放日久的贡茶是否还能饮用心存疑虑,本着节约的原则还是将这些尘封多年的贡茶碾碎了做成固形茶。
也许皇家贡茶命不该绝,当时北京茶叶总公司的技术员付明环先生竟随手拿了几个金瓜贡茶放到茶叶审评室,才有了今天的幸存者。孤独的幸存者在北京茶叶总公司一呆又是半个世纪,直到普洱茶威名大震的今天,终于又重见天日。
审评组成员共同察看千两茶
历尽沧桑的皇家贡茶静静地等在那里,虽满眼锦绣,但早已荣辱不惊。金瓜从一个圆形盒子里轻轻推出,紧裹的锡薄纸被轻轻褪去,尘封百年,镌刻着厚重历史的贡茶,终让后人领略了庐山真面目:整个金瓜外形圆润敦实,外表光滑,面色红润深沉,芽毫饱壮;底部色泽红润泛油光。瓜的中部有一个小标签,上书廿七年复查第11号的字样。据推断,此属民国二十七年所作的标记。再以普洱贡茶主产地倚邦茶史资料所书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停止交纳来推断,此贡茶的诞生应早于光绪三十四年。
与贡茶合影
金瓜贡茶细节图,扫描自《数据解码普洱茶功效》
精雕细琢的外形加上经年历久的流光,无不彰显着金瓜的珍贵。曾几何时,皇家贡茶对普通人来说是多么遥不可及,既无缘也无福亲近。而今机缘让我得以零距离亲近,怎不叫人充满期盼一百年的时光,看似随意的皇家金瓜贡茶将会展示它怎样独特的魅力?
金瓜贡茶、老普洱茶、千两茶开汤图扫描自《数据解码普洱茶功效》
品鉴组撰写的老普洱茶感官审评结果记录表
充满期待的三分钟过去,金瓜的茶汤被沥出:红似琥珀、浓艳剔透。再闻其香,多年积累的对普洱老茶香气的认知的记忆被唤醒,陈醇矫健、泛香同老墨、内香潜发......一个个感觉在脑海中闪现陈韵......对,陈韵" !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尽风雨的贡茶让我们领悟的正是这种胜绝她芳的陈韵。这种陈韵不仅体现在香气上,还体现在其滋味中。其味香醇陈滑、甜暖静活、馨润可喜,让自恃喝过一些老茶的我很感诧异,百年的风雨洗礼非但没有使茶味有颓败之感,反觉稳厚丰富。茶汤中呈现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似乎让人忘却了我们正生活其中的忙碌、喧闹、浮躁。饮后如春雨润物,无所不至,浸痕难消。有一种复合的满足感,既是生理的也是精神的。
想到自己二十余年与普洱茶为伍,现在托茶叶前辈的福,竟能幸遇这样的珍品,令人感慨万般,思之幸甚。
审评组与金瓜贡茶合影
与皇家贡茶的幸遇,可谓万幸而及时。更坚定了自己这些年的信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能够喝到不同时期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变化,在于保健,在于口味,在于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品尝饮用之余能保健身体,且茶叶品质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愈陈愈香,愈陈愈贵,这就是普洱茶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如若单纯炒作概念,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普洱茶的文化和魅力?
皇家贡茶向人展示了它经百年风雨仍具有的独特魅力。虽然百年贡茶非人人能遇,几十年的老茶也可遇不可求,但推崇口味、让更多的人饮用普洱茶,了解不同时期的普洱茶,体会普洱茶随时间变化产生的无穷魅力,应是作为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圆满合理的归宿!
本图文均由作者张勤民老师提供,授权晓德书号转发。本文曾刊于《大地(双周刊)》2007年第15期总第279期P60页。另:关于贡茶品鉴,邵宛芳老师亦有撰写相关文章,收录在《数据解码普洱茶功效》一书中,感兴趣的可以找来对比看一下。
推荐阅读:
1、《故宫贡茶图典》
2、《清代贡茶研究》
3、《贡茶普洱的故事》
4《普洱府贡茶——普洱茶史话》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