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杨说画
上回小杨对动漫艺术的卡通一代给大家简单聊了聊,今天我们借上回青春怀旧的话题,再来说说中国当代艺术中那些容易受伤的青春残酷绘画。先发个图感受一下。
尹朝阳《石头》
说起青春,不免让人想起学生年代。看看前几年扎堆的青春题材影视剧,我们早已不是那个青春萌动的少年,已然成为电影院里去怀念青春的票房主力军。
从穿越的《夏洛特的烦恼》到校园生活的《左耳》、《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何以笙箫默》、《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再到青春时尚的《小时代》,《将爱》以及海外早些年的《色即是空》、《美国派》等影片,不断演绎那个时代我们的青春印迹。
言归正传,春春残酷绘画可没有电影般的美好,除了动漫艺术外,中国艺术学者也将春春残酷绘画归入部分70年代前后出生的艺术家群体。在90年代后期,这群被沦为非主流的小青年受社会快速变化的影响,内心表现出了焦虑和不安,他们经历了一种集体性的精神分裂,即一种不明的受伤与伤感。简单说,就是青春期身心受到刺激的一群青年人,带点抑郁的绘画风格。看来初恋被伤害,后果很严重…
(特别提醒:如有不适,请谨慎观摩。)
谢南星《无系列》
他们不同于五六十年代老家伙们的玩世现实主义与艳俗艺术的绘画语言,也与刘小东、赵半狄等新生代带有批判、反讽的现实绘画有所区别,他们更关注和分析自我内心活动,开始逐步从社会现象转向个体思考。就像艺术学者所描述青春残酷绘画描绘了后资本主义对青春伤害的那种无常、微妙和来历不明的特性。MG!这不就是无厘头的青春期抑郁综合症吗?
刘炜《无题》
俸正杰《浪漫旅程十八号》
在观众老爷们看来,青春残酷绘画从画面感官上与动漫艺术相比有些难以接受,越看越像惊悚片的赶脚…恐怖啊!但它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却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从70年代末由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为代表开始的伤痕美术,到90年代初的新生代现实绘画,再到90年代末由谢南星、尹朝阳、何森、赵能智等为代表的青春残酷绘画,它可以看做是中国社会与人之间文化思想意识的发展过程或演变轨迹。其实就是一代比一代画面更恐怖。
尹朝阳《赵棒之二》
谢南星 《无系列》
青春残酷绘画像是小知青对回溯青春的一种莫名感伤,是小确幸式的纯粹情绪,不带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它不刻意描绘社会现象或边缘生活,而是回到个体生活来展开关于成长的青春残酷主题。其实就是安抚自己被伤害的小心灵。
何森《女孩与玩具》
青春残酷绘画反映了70年代这群青年艺术家在90年代至21世纪初所处的一种无奈的青春环境,这种环境代表了从封闭走向开放后,社会变化过程中对艺术家的心里影响,是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绘画语言形式。
赵能智《幻影系列》
虽然作品画面较为恐怖,但青春残酷绘画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时期,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具有时代意义。建议大家遇到内心受伤或痛苦时,可以拿出来以毒攻毒。哈哈!说画完毕,小杨也有点受刺激。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小杨下回分解。
小杨说画,一位基于兴趣爱好,混迹艺术圈外围,从事金融与艺术的文艺小生。在《芭莎艺术》、《艺术市场》、《艺术中国》、《艺术财经》、《墙艺术》等媒体发表艺术评论。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