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成语,很多人都会将它和文化积淀联系起来,比如一叶障目、叶公好龙等,都是有故事背景在的,可以仅仅凭借几个字就阐述出复杂深奥的道理或者指代某一类人事。
但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起的普通词汇组合也是成语。比如万里长城、十字路口、一路平安、明明白白、一点一滴、家家户户等等,看完是不是瞬间怀疑自己语文白学了。但另一方面,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平时原来都是出口成章的人啊,每天不知不觉中就讲出了那么多成语,何必辛辛苦苦地学习语言文学呢?对了,辛辛苦苦其实也是成语。
之所以这些常用词都属于成语范畴,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很多人理解错了成语的概念。在一般印象里,成语应当由4个字组成,是浓缩精炼后的中文。这样想当然也没有错,但本质上成语是中文系统中长期且普遍使用的固定词汇,跟常用语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成语往往更加凝练精辟、结构紧密。最重要的是,成语是中文的艺术,它能将语言的美感、中华文化历史、人生哲理等精华蕴藏其中,而不是简单地表达其字面意思。
比如吃饭了吗虽然也经常被人使用,但缺乏深意,也没有美感,实在称不上成语。相比之下,食指大动、风卷残云等成语在吃这件事上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那么,既然成语是很多人都会使用的词汇组合,就不见得要拘泥于4个字,其实3个字也可以,甚至10个字都行。
3字成语如一字师,5字成语如东西南北人,6字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7字成语如不为五斗米折腰,8字成语如蝇附骥尾而致千里,9字成语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0字成语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往下就不举例了,其实还有10字以上的成语,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买本成语词典看看。
值得一提的是,成语并不都是古代人传下来的,也有很多成语诞生于近代,比如成语大气磅礴,出自《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成语顺藤摸瓜出自1982年的《人民日报》。
语言会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每年在各类社交媒体上都会涌现出非常多的流行词汇,比如细思恐极、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男默女泪等等,那么这些词语未来能否成为成语家族的一员呢?大概率是不行的,一来很多流行词汇的生命期较短,无法长期使用。二来这些四字词汇大都是某句大白话的缩写,在深度和语言规范上可能有欠缺之处。当然,这些网络用语可以反映出某一时期的大事件或流行文化,也能折射出年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点上仍有其价值所在。
不知道大家对成语文化有哪些看法或学习体验,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