嗛怎么读(大廉不嗛怎么读)

尼克船长 75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其中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篇。《齐物论》是内七篇中的第二篇。

本文是解读《庄子·齐物论》的第三篇。

【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译文】事物在外界的一个定义,事物也有自己的本然。从外面看则看不到,从自己内心看能看到。所以说,外面的定义出于你自己的本然,自己的本然又受外界的影响。彼此是相对共生的。虽然,刚刚出生也意味着正在往死亡前进,反之同理。认为一件事可以的时候也是认为另一件事不可以,反之亦然。有是即有非,有非即有是。所以圣人不走是非对立的路子,而观照于事物的本然,这也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果真有真的对错吗?果真没有真的对错吗?没有彼此对立的地方,叫做道枢。道枢像是圆环的中心,以应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无穷,非的变化也无穷。所以说不如用明静之心去观照事物的本然。

【原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用手指来譬喻说明以手指指代的事情,不如不用手指来譬喻说明以手指指代的事情;用一匹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不是白马的东西来说明白马不是马。天地就像一指,万物就像一马。

可以是可以,不可以是不可以。道路是人们行走而形成的,事物的称谓是人们叫出来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人们就认为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人们认为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是可以的呢?人们认为是可以的。为什么是不可以的呢?人们认为是不可以的。事物本来有它是的地方,事物本来有它可的地方。没有什么事物不是,没有什么事物不可。所以就像草茎和房柱,丑陋的女子和美貌的西施,以及一切奇异古怪的东西,从道的观点来看都可以通而为一。

事物有所分就有所成,有所成就有所毁。所以一切事物(从总体上来看)无所谓成与毁,都复归为一。只有通达的人才知道万物通而为一的道理,因而不固执于自己的成见而寄寓于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这就是顺应自然的道理。顺应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叫作道。损耗心神去求一致,而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朝三。什么叫作朝三呢?有个养猕猴的人分橡子给猕猴,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愤怒。他又说:那么早上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名与实都没有亏损而猕猴喜怒却因而不同,也是顺应猴子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调和是非之争而保持自然均衡,这就叫作物我两行(各得其所)。

【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无成,亦可谓成矣。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译文】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识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多高呢?宇宙初始未形成万物时,是智识的极高境界,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旷然无累,与物俱往,而无所不应。次一等的,晓得万物存在,而未曾有分界限定。再次一等的,认识到事物有界限之别,而不曾有是非之别。是非之别明显了,道也因此有了亏损。道之所以有亏损,是因为偏爱产生的。

天下的万事万物,果真有成和亏吗?果真无成与无亏吗?有成和亏,犹如昭文的弹琴;无成和无亏,就像昭文的不弹琴。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施靠在梧桐树下与人雄辩,他们三人的才智,几乎都登峰造极了,所以他们一直从业到晚年。这三个人只是各自有自己的爱好,便想要以此炫异于别人,他们以自己的所好而想让别人明白了解。惠子不明白了解而非要让人明白了解,所以终身迷于坚白论<坚石非坚白马非马的辩论>的偏蔽。而昭文的儿子又终身从事昭文的弹琴事业,以致终身没有什么成就。像这样可以说有成就吗?那么即使是我,也算是有成就了。如果像这样不算有成就,那么万物与我都无所成就。所以迷乱人心的炫耀,是圣人所要摒弃的。所以圣人不用个人的才技辩说夸示于人,而是寄寓在事物的自然规律中,这就叫作以明。

【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译文】现在有言若此,不知这些话与其他人的是一类呢,还是不属于同一类?同类与不同类,既然发了言都算是一类了,那么与其他人就没有什么分别了。既然如此,请让我试着说说。

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那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万物的初始有它的有,有它的无,有它的未曾有无的无,还有它的未曾有的那未曾有的无。一下子产生了有和无,然而不知道这个有无果真是不是有和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话,但不知道我所说的果真是说了呢?还是没有说呢?

(大小没有定数,是相对的。)天下没有比秋天鸟兽的毫毛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同存,而万物与我同为一体。既然已经合为一体了,那还需要说什么吗?既然合为一体,怎能不说呢?万物一体加上我所发的言论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由此推算下去,精于计算的人也不能得出最后的数目,何况一般人呢?所以,从无到有,已经推至三,更何况从有到有呢!不必再推算下去了,顺应自然就是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译文】道无不在,不曾有封域,言论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为了争是而加了界限。请让我说说这些界限。如有左,有右,有伦序,有等级,有分别,有论辩,有竞辩,有争持,这是世俗所谓的八种才能。天地以外的事,圣人是存而不论的;天地以内的事,圣人只论述而不评议。一切古史中先王治世的记载,圣人只评议而不争辩。因而有分别,也无分别;有辩论,就有不辩论。为什么呢?圣人虚怀若谷,不去争辩,众人则争辩不休而竞相夸示。所以说:凡是争辩,就有看不见的地方。

大道无可名,大辩不用言,大仁不偏爱,大廉是不谦逊的,大勇是不伤害人的。道一旦昭明了就不是道,言语争辩就有所不及,仁固定在一方就不能周全,廉若露了行迹就不可信,勇有伤害到人就不能成为勇。这五者遵行不弃就几乎近于道了。故一个人能止于他所不知的领域,就是极点了。谁知道不用言辞的辩论,不用称说的道呢?假若有谁能知道,他就能称为天然的府库。往里面注入多少也不会溢满,取出多少也不会枯竭,而且不知道它来自何处,这就叫作潜藏不露的光明。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