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历史上很难找出像苏轼(1037年——1101年)这样讨人喜欢的第二人。
文学家欣赏他,是因为他是文学史上不多见的全才,诗词歌赋和散文都很精通,开创了哲理诗,丰富了豪放词的形式与内容,推崇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文风雄放大气,语言自然灵动,他的整体文学成就代表了北宋文学的高峰。
书法家喜爱他,源于他引领了北宋尚意书风的风潮,让笔墨线条变成表达文人意趣的载体。
画家钦佩他,是因为他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人画传承者和革新者,也是文人画理论奠基人。
美食家偏爱他,是因为他是有名的吃货,亲手发明出许多美食,尤以东坡肉和羊蝎子最为著名。
官员待见他,是因为他为官40年,清正廉洁,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1079年任徐州知州时,黄河泛滥,他组织军民抗洪抢险,保护了徐州城的安全。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他疏通西湖,建筑苏堤,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自筹50两黄金,在杭州开办了一家名叫安乐坊的医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老百姓爱慕他,是因为他是一位打不死的小强,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高贵的灵魂。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经历了许多不幸和苦难,每次却能化悲痛为力量,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笑看人生,活出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生命高度。
1037年元月,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一个书香门第,两年后,他的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出生,因为有苏洵(1009年——1066年)这样饱读诗书、胸怀大志的父亲,父亲对两个儿子寄予厚望,给他们分别起名为苏轼、苏辙,轼的本义是车前的扶手,辙的本义是车轮行驶碾下的痕迹,寓意兄弟二人今生今世要相亲相爱,一方永远是另一方不可或缺的人。
1057年春,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坐船沿岷江而下,来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考官欧阳修(1007年——1072年)和梅尧臣(1002年——1060年)的强烈赞赏,最终,他考取了榜眼,弟弟苏辙也考取了前20名,兄弟两同时及第登科,再加上苏洵在此时本身就是颇有影响的文化名流,一下子让苏家的声望轰动京城。
正当兄弟二人准备在京城大展身手之际,家中却传来噩耗,母亲程夫人(1010年——1057年)因病逝世,享年47岁。兄弟二人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跟随父亲回到老家给母亲奔丧。两年后,苏氏三父子再次返京,寻求发展机会。
21岁丧母,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个苦难。
1061年11月,苏轼被委任凤翔府判官(八品),开启了人生仕途的第一站,一共在这里为官三年,给凤翔府留下了跟杭州西湖并称姊妹湖的凤翔东湖。
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苏轼回京,担任直史馆(从六品),第一次做了京官。
1065年5月,苏轼结发之妻王弗突然离世,年仅27岁,此时,他们结婚11年,儿子苏迈才6岁。
十年后,为了悼念亡妻,苏轼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叫《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对王弗绵绵不尽的哀思。
28岁丧妻,是苏轼遭遇的第二个苦难。
仅仅一年后,也就是1066年初夏,还在京城担任直史馆的苏轼,突然收到父亲苏洵病故的噩耗。
苏洵去世时57岁,在苏轼心里,父亲既是家里的顶梁柱,又是自己在文学上的启蒙老师,还是无话不谈的文友,这样一位身兼多种身份,掺杂许多情感的亲人离自己远去,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他守孝三年才重新振作起来。
29岁丧父,是苏轼遭遇到的人生的第三个苦难。
在给父亲守孝期间,一场灾难张开巨口等待他落入。
1069年2月,王安石(1021年——1086年)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二品),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王安石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持续16年之久变法随之展开,史称王安石变法。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任何一个变法,在本质上都是新势力和旧势力之间相互角逐,前者胜利,代表变法成功,反之,则变法失败。
由于恩师欧阳修,以及许多同窗好友是守旧派,苏轼自然跟师友们站在一个队伍,他们因为反对变法而成为王安石及其同僚的死对头,最后被迫离开京城。
苏轼离开京城后,先后在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79年4月,刚上任湖州知州才三个月的苏轼,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目的是为了谢主隆恩。然而,苏轼毕竟是一位心直口快、多情善感的文学家,笔端总会带上感情色彩,让自己的真性情暴露无遗。
像文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类的句子,被后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抓住把柄,他们是新势力的同僚,一口咬定苏轼话中有话、狂妄自大、讽刺朝廷、对皇帝不忠、包藏祸心,给其戴上谤讪新政罪,并逮捕入狱。这一事件被称作乌台诗案。
在北宋,这些罪名很严重,足够杀头。绝大部分新党一致赞同处决苏轼,以便少一个劲敌,宋神宗也同意处死苏轼。
幸好,此时的苏轼已经是文坛领袖,口碑很好,在朝中元老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极力劝谏下,身陷囹圄100余天的苏轼最终得到从轻发落,之后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无足轻重的团练副使一职。
42岁差一点被陷害,是苏轼经历的第四个苦难。
被贬黄州让苏轼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一度让他心灰意冷。
苏轼是文人士大夫,天下所有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修齐治平,被迫离开京城,意味着他在仕途上很难再有上升的机会,理想只会离他越来越远。
为了解忧,苏轼只能通过旅游和艺术来苟活,没想到,远离官场争斗的他,反而可以静下心来钻研文学和艺术,《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文学名作,以及著名的行书书帖《寒食帖》,正是他被贬黄州4年多期间留给世人的文化财富。
1084年1月,苏轼被贬黄州任期结束,奉诏赴汝州(今河南平顶山市)就任。由于两地相距千里之上,需要跋山涉水、舟车劳顿才能到达。
在路上,苏轼不到1岁的幼子苏遁经不起折腾,夭折在途中。丧子之痛让他顿时失去了赴汝州上任的动力,选择先到常州暂住,以便调理心情。
47岁丧子,是苏轼遭遇的第五个苦难。
紧接着,苏轼迎来了人生的短暂高光时刻,1085年3月,宋哲宗登基后,苏轼被委以重任,升至翰林学士和礼部尚书。
然而,处在新党和旧党的相互较劲下,个性耿直率真的苏轼两边都不讨好,被孤立无援,只能再次请求外调。
之后,苏轼彻底离开权力争斗的中心,多次游走在不同州府和荒蛮之地做官,夹在新势力和旧势力之间左右为难,命运依然起伏不定。
终于,在1101年8月下旬,64岁的苏轼从永州赶往京城上任朝议郎一职,行至常州时,病逝在路上,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这就是苏轼传奇的人生!20岁考中榜眼,21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0岁成为文坛领袖,42岁差点死去,47岁丧子,48岁当上文化部部长,之后十几年不停被贬,漂泊不定。人生的辉煌和悲苦他都经历了。
他经历的这些苦难,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致命的打击,很可能让当事者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
但是,这些苦难偏偏遇到了苏轼,他用自己的心志、毅力和智慧一一把它们化解,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大境,让世人不得不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