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间,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宇宙中的其他生命。
宇宙那么大应该有其他生命吧
各种信号勘测,星系观测,但截止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星系发现生命。
根据现有的生命理论依据和宇宙模型来看,宇宙应该存在有其他生命的星球,可为什么除了地球却没有别的星球了?
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且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还太过年轻,整个宇宙的年龄不过140亿左右。
只有140亿岁的宇宙
尽管能够有像地球这样可以孕育出生命的星球,但是要想发展出高等文明,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另外星系之间的间隔通常也在几光年外,而数百光年,甚至是数万光年外的星球因为时空上的差异,更是模糊了这种发现边界。
相对于这些理论推测来讲,部分科学家怀疑有外星高等文明在背后操纵着地球这一切。
外星人操控着地球?
科学家在太阳系发现的三处异常点也许是解释这一切的原因,为何会有科学家会有此怀疑?真相如何?其他星系有类似的地方吗?人类能否知晓最终的答案?
本文接下来将从太阳系的几处发现,以及地外文明怀疑学说这两个方面来解答科学家发现了哪三处异常以至于怀疑外星人在背后操控地球。
奇特的行星轨道系统太阳系与其他星系较为不同的一点在于,地球所处的位置和行星分布变化非常特殊。
首先是宜居带,宜居带是星系中形成生命的关键。
宜居带
宜居带的位置主要取决于恒星大小,恒星运转模式,以及行星轨道系统。
以太阳系为例,地球的位置刚好位于太阳的最佳辐射范围,这使得太阳热能不会太多,如果热辐射过量就会成为水星那般。
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太阳年轻又充满活力,早期的太阳还在演变过程中,热量散布并没有今天这么稳定。
早期的太阳
科学家在观察水星时其实发现了这颗星球在早期阶段是有水的,但是太阳的变化和星球磁场变化使得水分蒸发。
而水星的轨道让这颗星球长时间处于太阳照射,过快的公转系统让水星能够一直保持干燥状态。
经过长时间的热量聚集后,水星成为了太阳系中温度非常高的岩石行星。
泛着蓝光的水星球
而地球却躲过了太阳的这种演化,以至于后来太阳逐渐稳定后刚好让地球位于宜居带中。
行星自身的磁场刚好能够抵抗太阳风,大量有害辐射被隔离在地球之外,恰到好处的公转系统让地球有足够的时间系统去孕育生命。
在地球轨道中同样让人值得注意的一点还有月球,地月之间的潮汐引力也是影响生命的重要因素,地球上许多物种都依赖潮汐引力带来的潮水变化去繁衍后代。
潮汐引力带来的的潮水变化
作为一颗卫星来讲,月球的质量似乎太大了。
尽管月球只有地球的49分之一大,但是相比于其他星系间的卫星比例,通常都在万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质量庞大的月球
地月之间这种差异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并且两者的运动还能保持稳定。
科学家认为,如果月球是一颗外来天体,或者早期形成的岩石小行星,以地球的引力来讲,应该无法捕获这样的天体使之成为卫星。
另一个奇特的地方在于地月之间的潮汐锁定,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同步,因此它们的轨道运动趋于同步。
地球和月球的公转同步
这些变化和发展在其他星系和天体都是十分罕见且独特的。
而关于月球的形成至今也没有完全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大碰撞学说还是地月分离学说,这两个理论都无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今天会形成如此特别的地月系统。
但科学界仍然把碰撞假说作为较为合理的论据,至少在岩石成分上,地球和月球还表现着许多相似的属性。
行星分布只是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案列,另外一个异常点是小行星带的作用和形成。
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的双重保险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同样让人值得回味,最知名的要数柯伊伯带的发现。
这几乎是太阳系最外边的世界,这里全部是由一个个巨大的碎片组成的碎片环。
巨大的碎片围成的行星带
其中不乏一些由冰组成的物体,以及各类小型陨石。
科学家估计,柯伊伯带中的小型天体大约有100000个直径大于50公里。
虽然这不是该小行星带的全部,但是科学家认为柯伊伯带的总质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柯伊伯带质量很低
柯伊伯带在过去拦截了各种外来小型天体,因此即便是柯伊伯带中的小型天体也有属于自己的卫星,并且大多数都有将它们带到黄道平面外的轨道。
柯伊伯带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讲,它就像是太阳系的防御系统,可以把外来的陨石及小型天体拦截在内。
同时这里还会生成像冥王星这样的矮行星,不少小型陨石在碰撞中都有机会成长为这样的矮行星。
冥王星
但这样也把地球给圈在了内部,这对日后可能的星际航行,或者其他文明观测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柯伊伯带还有谷神星所在的小行星带,该处地点在太阳系内部,小行星带包含了火星在内的地球、金星和水星。
谷神星所在的小行星带
这几颗行星除了地球外,曾经都是最有可能孕育出生命的行星。
小行星带被科学家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后,残余下来的物质,大多都是一些金属矿物和冰。
整个小行星带的分布并不密集,总质量不可能超过地球的千分之一,但这里同样也和柯伊伯带一样减少了天体撞击的可能性。
天体撞击的灾难减少
贴身保镖般的外行星小行星带后面,就是木星、土星这样的巨型气态天体了,这是最后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异常点。
这些气态行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们体积如此庞大,超过了其他岩石行星数万倍。
不过这些行星为什么是处于整个太阳系的外层?
太阳系行星分布
如果按照一般认为的天体引力推测,这些巨型的气态行星应该更加靠近太阳才对,不少岩石行星及碎片应该会被它们吸引过去成为小行星带。
反倒是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成为了小行星带的受益者,更多的小型天体聚集在地球附近。
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早期的太阳引力作用并不强烈,而且初期的太阳系十分混乱,到处都是岩石碎片和星际残骸。
早期混沌的太阳系
这些物体的质量相较于气体更大,因此更有机会演化出行星。
随着太阳系逐渐稳定,气体运动也平缓下来,在最初的原始行星核中被收集起来成为了巨型气态行星。
不过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因为该理论只是部分地阐述了天体形成的可能,但并没有说明这些外行星是如何作用于太阳系的。
巨型行星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它们的引力非常大,因此经常能够捕获从柯伊伯带或者其他地方飞来的小型天体,这也让地球极大地降低了被撞击毁灭的风险。
行星撞地球事件因为巨型行星的存在被避免了
以上便是部分科学家认为的三个异常点,如果这一切只是巧合,那这种几率只有万亿亿分之一,但地球却成为了这小概率事件,实在让人费解。
众多巧合和看似不可能让科学家怀疑,是否存在更高维度或者更高级的文明在控制这一切。
在暗处操纵着一切
按照文明力量等级划分,三级文明有能力改造星系系统,进行跨空间的宇宙飞行能力。
如果是这样也许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谜团,不过科学仍要讲究证据,实事求是才是根本。
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假设,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多个角度去模拟太阳系在宇宙中出现的可能。
为此,人类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够揭示这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