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可对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开外孜力克村的村民阿斯亚·阿吾提来说,7月18日那天的一幕幕场景,都仿如昨日才刚刚发生过一般鲜明。
那可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怎么都不会忘记!原来,那一天,经历了40多天的培训与考核,她终于闯过重重关卡,从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巴楚县城一家服装厂里的产业工人。
对于阿斯亚·阿吾提,这是人生的巨大转折点。
《最后一公里》(ID:MqMsMx) 通讯员 王泓 报道
在服装厂上班真好啊,太阳晒不着,风吹不着,雨淋不找,车间里还有中央空调,不管外面天气如何炎热,房间里都很是凉爽!每天下了班,我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再也不用天天不停地洗换衣裳了……上工的第一天,阿斯亚在自己的日记本里这样写道。
阿斯亚是开外孜力克村村民,有个7岁的儿子,一家三口就靠5亩玉米地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的收入过活,去年全家收入仅有6000元。就在50多天前,她还在自家的玉米地干着农活。在这做工不像在地里干活,不辛苦,没有土,我从没想过自己能穿着凉鞋和裙子坐在这上班。阿斯亚说话时,眼神里都透着光。
那一天,阿斯亚并不是唯一一个兴奋得睡不着觉的人,跟她一起前往服装厂上班的,还有来自多来提巴格乡另外7个村里的64名女性。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自治区政协机关住村工作组开办的缝纫技能培训班上首批结业的优秀学员。
为了让这些农村妇女早日实现当城里人的梦想,我们没少费心思。住村工作组成员王泓说。住村干部们通过入户走访,没多久就锁定了帮扶思路。多方奔走下,住村干部们成功协调到价值15万元共46套先进的缝纫设备,在多来提巴格乡开外孜力克村开起了缝纫技能培训班,希望通过培训,让这些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5月27日,第一期培训班于开课了,该培训班立足本村,辐射全乡,来自多来提巴格乡里7个村的85名妇女都如愿参加了培训班。培训期间,还有不少其他村的妇女闻讯而来,找到工作想要加入培训班。知道的人都想来参加呢,因为场地有限容纳不了太多人,所以只能跟他们说声抱歉,约定下次一定让他们参加。王泓说。
在45天的培训中,工作组和乡政府一名副乡长参与组织、全程督导,培训的教师见到这么认真听课学习的学生,教学热情也很高,几乎每堂课都会延时,想尽量多得传授给学员们专业技能。
就这样,通过理论讲解配合技能实训,外加学员们在课外时间的努力练习,不仅学习掌握基础技能,有不少人还展露出了自己在缝纫方面的天分,结业考试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技能水平均达到了企业的用工要求。
一开始,还担心会不会太专业,学员们消化不了,没想到每个人都那么主动,课上课下都花费了大量精力来钻研,百分百合格,这个结果真是皆大欢喜啊。王泓笑道。
7月18日,这65名考试合格的学员被送到县里的服装厂。这是工作组早就协调好的对口企业,企业在学员们的培训期间就已经介入,不但派来专业的技能辅导老师进行指导,还免费提供了很多布料,以便学员们进行实践培训。
我在这实习期间每月基本工资有600元,再加上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挣1500元,转正后更多。阿斯亚说,我让老公赶紧参加第二批培训,也来这里上班,到时我俩一个月挣三四千元没问题!
这就叫按需培训,保证了我们学员的上岗率。王泓说。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们来说,能在家门口学到一技之长,学成之后还能立刻到企业就业上班拿工资,真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自治区政协机关住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他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其实,思想的转变并没有那么容易。为了发动群众参加培训,前期住村干部们和乡干部、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还组织村民去服装厂参观。厂子在县城边上,而我们这最远的村离县城有21公里,为了方便村民上班,工作组还协调了乡里租大巴车,每天按时到每个村口接送村民上下班。王泓说。
而在自治区政协机关住多来提巴格乡工作组总领队马永生看来,这次成功的培训上岗就业,并不仅仅只是帮村民们实现了愿望这么简单。
首期培训班学员的入厂就业,标志着自治区政协机关住村工作组探索的精准扶贫方式,即‘工作组配置设备开办培训班+乡村精准选派学员+学校按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学员就近免费培训+企业录用合格学员’实现就业家庭脱贫的‘五加’模式,初步实现了由‘订单式’培训到精准化脱贫的成功实践。马永生总结道。
延续着第一期学员成功培训的脚步,如今,第二批缝纫技能培训班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看到了第一批学员的成功,想参加培训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王泓粗略计算了一下,有近200人前来报名,其中,还有15名男学员,整个乡里的人都可谓是沸腾了起来,学习热情高涨。
这次办班我们考虑的更周到了,把这些学员分成两个班,交叉开展缝纫技能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只要语言可以交流了,手里有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愁啦!王泓笑着说。
-End-
编 辑/段清宇